纪念庄华:猎头教父的诞生与离去

内容摘要来源:36氪缅怀庄华,更是缅怀那个时代。文|田密编辑|陈桐来源|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封面来源|受访者供图5月16日,阴天。下午3时,上海静安恒隆广场8层,近百名身着西服职业装的人,聚在猎头公司CGL总部所在的

来源:36氪

缅怀庄华,更是缅怀那个时代。

文|田密

编辑|陈桐

来源|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封面来源|受访者供图

5月16日,阴天。下午3时,上海静安恒隆广场8层,近百名身着西服职业装的人,聚在猎头公司CGL总部所在的办公楼。对绝大多数CGL员工来说,这个下午的经历实属罕见,也过于突然:此地正在召开一场追思会,以纪念四天前离世的创始人庄华。

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着。除CGL员工外,来者还有猎聘创始人戴科彬、CGL的副董事长陈玮……以及与庄华相处多年(几年到三十几年不等)的合伙人。CGL的COO方晓菲看上去一如既往地干练。主持人一段嗓音低沉的致词过后,她带稿步上台前。在她身后,长桌和墙沿摆满了白绿交间的祭奠花束,画框和投影幕布上,庄华职业照上的笑颜令人恍惚。“这个月,是我和老P(庄华)共事的第十年。”她终究没能克制住,一瞬间哽咽,“很难过,我们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聚在一起,而他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我们。”“参加追思会,大家都哭了。”一位员工感怀道。在庄华因心血管疾病突发离世当日的白天,他还完成了一场关于猎头生意本质和要素的内部培训,并和团队一起拜访了客户。“甚至办公桌上的笔记本都没合上。”庄华,英文名Pierre,业内素以“老P”称之。他拥有26年的高端人才猎寻经验,是亚洲最大的中高端猎头公司伯乐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18年,庄华创立猎头公司CGL(上海德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第一年营收就达1亿元——在中国数万家猎头公司里,年营收超一亿的不足20家。生活当中,庄华很少摆大老板的派头,不仅不严肃,还很亲和,笑声爽朗,偶尔会夸张地张嘴大笑。和一般六旬年纪的人不同,他一身肌肉,十分强壮——这得益于他坚持多年健身。他显得很有精力,喜欢与人交往,同事回忆起他时,会说“从来没见过一个人像他一样,每天回复这么多的消息。”庄华离世当日,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中国的猎头同行,一种行业之星陨落的错愕笼罩众人。追思会散场,人们上前献花,彼此拥抱。只见一位身穿黑西装的女孩在遗像前驻足,颔首,凝望——在招聘市场不乐观、来自雇主订单更稀缺的时期,这位人生到了62岁也依然鲜活明亮的前辈,在不知不觉中便成了后生们仰赖的标杆。

闯进猎头行业的门外汉

“老P几乎能记住他见过的所有人。”

“被特殊对待”,是庄华带给很多人的感受。行业里常有猎头谈起这样的经历:分享会上人很多,但庄华却精准叫出了对方名字,并主动开启话题。公司里,CGL人员规模达到700左右时,庄华不仅记得每一个员工的名字,还记得他们之间探讨过的问题。

和庄华有过一次交谈的Charles对此印象深刻:作为通常被认为其时间宝贵的前辈,庄华习惯在一个活动结束后,认真添加与会成员的联系方式。他愿意满场跑,花时间和很多人沟通。只要和庄华参与同场活动,就能听见他的笑声。

旁人眼里,这些是他身为顶级猎头的天赋外显之一。但事实上,35岁前的庄华从未做过猎头。

1962年,庄华生于上海。18岁时,他的少年梦想是成为间谍 [1] ,憧憬着金钱、美女和手枪。高考那年,他考出了上海市前四的好成绩,奔着梦想选择进入中国国际关系学院。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少年梦想在他心中逐渐褪色——在如今被视作“职场黄金期”的22岁到35岁间,庄华一直在外资公司和政府机关工作。

1997年,猎头Louisa(黃慧儀)找到庄华,给他推荐了两份工作跨国公司中层的工作,但都差强人意。Louisa灵机一动:“Pierre,我们目前在创业,加入我们公司吧!”

Louisa口中的创业公司,就是后来的伯乐 [2] 。

90年代末期,“猎头”作为舶来品已初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95年至1999年的五年间,虽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但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热情不减,外企新增量达到8.2万家,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端人才猎寻的需求抬升。那时候,中国市场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猎头,大多供职于来自英、美、新加坡等国的外资猎头公司,优秀的内资猎企和高端人才一样稀缺。在Louisa的劝服下,庄华决定转型,加入这场“豪赌”。

刚成为猎头时,庄华为找到合适的候选人,会骑着自行车拜访线下门店的店长。他的自行车辙几乎划过了上海所有服装店的门前。看似是种“笨办法”,最终却让他收获了一笔2万美元的佣金,“在当时,庄华的这一单的佣金数额之高,刷新了我们同行当时的认知。”

自律和努力,贯穿了庄华的从业生涯。在他看来,猎头找人是一项体力活,需要通过健身来保持精力。20年来,庄华每周去健身房四次,每次两小时。他在伯乐时期的下属肖玛峰(Max)回忆道:“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创业的前两年,经常早上7点出头就给我打电话。”

2013年,RGF(Recruit旗下猎头招聘品牌)收购伯乐,此时的伯乐也已从创业公司成长为年营收达3亿元的知名猎企,而庄华则成为唯一以中国人身份参与日本跨国集团董事会、管理会的人选。

有腔调的乙方

2000年初的猎头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草莽期。中国的金融、房地产、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企业相继冒头,用人需求激增。

对猎头行业来说,这是遍地黄金的年代,“有的客户公司,连前台这种初级职位,都愿意花钱请猎头帮找。”

本土猎头也不甘落后于外资猎头,但对比方法论,前者更像是借行业发展草莽期,通过野蛮方式快速积累业务的销售公司。加上猎头入行门槛不高,又足够有利可图,行业内冒出不少“野路子”从业者:他们不讲章法、只讲业绩,各种走捷径的操作方式,也一度导致猎头被污名化。

当同行忙着“唯业绩论”时,庄华却反其道而行。他依旧坚持着面见候选人的猎头传统,不一味追逐省事、讨巧的手段。他的服务不仅仅只负责链接客户和候选人,还会持续关注两者后续的磨合程度——“猎前-猎中-猎后”的三段式马拉松,是他的从业行事标准。

“就这么一份简历,你卖我几十万吗?”一些对猎头行业了解不深的雇主,一开始并不理解猎寻人才全过程的艰难,也看不到猎头服务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极少会有客户对老P和他的团队这样说,老P(的服务)很到位。”曾作为客户的陈功如此说道。

牛浬杰转做HR协会工作之前曾是企业的HR。他观察到,庄华创立CGL的成功,为整个猎头行业树立了一种标杆:原来不走歪门邪道,遵循猎头专业的工作方式也能挣钱。

陈功曾短暂地做过庄华的“甲方”,更直接地被其行事风格影响过。2009年,陈功作为招聘负责人和庄华见面,他坦言,庄华团队的服务价格不菲,但在两年的合作期间,后者成功招聘的小十位高管,从适应能力到留存率,数据都相当不错。

陈功(左)培训后与庄华(右)合影(受访者供图)

而让陈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为了招聘一个总裁(VP)级别且非常保密的岗位,庄华不仅主动沟通,还成功说服大家安排时间见面——会主动要求见用人部门老大的猎头其实并不多,一来缺乏意识,更习惯只和HR对接;二来作为乙方,想要避嫌,不敢多提要求;三来遇到气场强大的用人部门老板,猎头可能会露怯。

陈功记得,面对当时客户集团的美国籍总裁,庄华丝毫没有“自己是低人一等的服务者”的姿态,其表现更像是一位平等的Trusted Advisor。这种松弛感,让同为上海人的陈功,感受到有种“老克勒”[3] 派头:有腔调、有底气、有范儿,不仅能自如地侃侃而谈,在自信地阐述对职位的分析时,他甚至是更掌握主动权的一方。“我第一次如此明确的感知到,做乙方,不丢人。”

后来陈功转行做了猎头,几年后又开始做猎头培训。如今回想起那一刻,他觉得是庄华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猎头江湖

2016年,猎聘创始人戴科彬在找寻第二任《大猎论道》[4] 的主编,庄华被推荐了过来,成为了大猎论道的第二任主编。在此之前,二人曾有过一次见面:当时庄华针对伯乐使用猎聘找候选人的情况,给戴科彬画了一张图,后者看完顿感清晰,庄华分析时提供的新角度,也给他留下了专业的第一印象。

2017年,陈功在上海的黄埔剧院包下一个展厅,计划举办一场独特的线下“猎头脱口秀”。这场活动没有直播、没有冠名、没有商业植入,但庄华仍欣然应约。

在他名为《间谍猎头相对论》的脱口秀中,庄华提起了自己的猎头工作,和年少时酷酷的间谍梦的关联。活动结束后的晚宴上,庄华很主动地和同样作为嘉宾的《猎头局中局》的作者萧东楼交谈,“当时我们坐得很近。作为第一次见面的人,我们两个聊得很深。”

庄华在脱口秀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两个月后,庄华邀请萧东楼为大猎论道撰稿。“你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他给了后者充分的创作自由。不久后,《猎头的温度》一文在猎头圈引起热烈反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年梦想从未在庄华心中消亡。庄华憧憬电影一般的生活,他信任人,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不同的朋友身上。他说:“认真帮你,你也会帮我的,江湖规矩。”

陈功告诉《职场Bonus》,自己与庄华相逢于微时,一起合作过不少单子,彼此相互帮助。他的猎头培训公司刚刚成立时,庄华第一时间支持他的业务。

陈功为庄华团队做过三场培训。陈功印象最深的一场,选址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会议室,而是“很老P”的别墅阳光房。团队们聚在一起吃蟹、聊业务、复盘,更像是在举办一场轻松、不拘谨的沙龙。

在萧东楼眼里,他认识的庄华很“真”。虽然已经打造出了CGL这样成功的“作品”,但对话时,庄华还是很谦逊。“东楼兄,我跟你汇报下CGL目前的发展情况。”他半开玩笑地说着,微胖的脸上满是笑意。随后,他会认真讲述公司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眼睛直视着萧东楼,期待从对方的口中听到不一样的见解。

庄华不喜欢别人叫他“庄总”,他叫朋友喊他“老P”。后辈们为表尊敬,还是叫他“Pierre”。圈子里,有人说他讲话亲切幽默,有人记得他说过的荤段子——他一直努力将真实的自己剖露、展示给身边人,并且希望他们可以轻松地与自己相处。

和庄华不熟的人总会觉得:这个人太拼。

业内有句话,“一个好的猎头至少能够造福三个家庭:候选人、客户、员工”。这种成人达己的价值感,使得庄华即便到了60多岁的“职业高龄”,也依然坚持在一线。除了见客户,他会亲自面见候选人,同时能和员工打成一片。庄华的女儿说,父亲在家时也常常因为跟同事、客户打交道时的趣事而哈哈大笑。

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的心底对猎头职业留有真正的热爱。“这对于他是最重要的。”萧东楼说,正是因为都追求价值感,他们才成为了神交的好友。

2018年,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庄华离开伯乐,创立CGL。

那个融入年轻人的60后

2019年,萧东楼和庄华在上海办公室会面。聊天结束,庄华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不知道你介不介意和我的团队一起吃饭?我们团队里有很多你的粉丝。”

萧东楼回忆起这顿饭,最令他动容的,是那些年轻面孔们身在庄华团队里的幸福感。

餐桌上,这些90后、95后的年轻人在老板面前显得毫不拘谨,他们活跃、自在地交谈,代际的差异并未在餐桌上构筑压力与沉默,“老P并没有刻意去跟他们找共同的话题,他只是提供了非常开放的环境,并且认为本应如此。”

CGL的工作压力,其实与悠闲轻松并不沾边。但对CGL员工来说,一个重要的直观感受是:在这家公司的肥沃土壤上,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快速成长。这种正向的压力,反而能和工作成就感相伴。“最让我感到高兴的,不是公司的快速增长,而是我能够在你的团队中,看到具象的工作幸福感。”临别前,萧东楼对庄华说道。

肖玛峰(Max)和庄华有着十八年的情谊,他的感受更为强烈:“老P最大的成就是不仅能帮客户猎取人才,还能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吸引众多优秀人才,这家公司汇聚了中国猎头行业内最顶级的人。”

肖玛峰与庄华的共事始于2007年,当时肖玛峰作为伯乐(北京)的员工,庄华是他的老板。2016年,在庄华的提拔下,他成为北京的总经理,随后又担任北方区的负责人。2017年,他们共同策划创业,一年后正式开启创业之路,直至2021年。创业四年间,他一直是庄华的副手。

庄华做过很多管理上的创新,他不做“人盯人”的纵向管理,主张“横向组织”[5] ,通过激励和放权,支持一线员工按照各自认为最佳的方式工作。在CGL,每到80人左右,就会成立新的分公司,因为“在一个办公区,如果超过80人,就会缺乏组织活力,成员间彼此缺乏了解”。

但不论如何创新,他都尽量给员工好的体验:在上海最好的写字楼办公,给能做出好业绩的合伙人[6] 设置各种不同理由的奖金激励,送给合伙人香水、领带、手表……以及毫不吝啬的夸奖。在庄华的朋友圈里,人们能经常看见他分享员工的成长;当有员工从基层做到合伙人,他还会发长文感慨,文字中难掩自豪。

2022年,肖玛峰离开CGL,创立公司TTC,庄华大力支持。肖玛峰来向他请教创业期间的困惑时,庄华永远有问必答。如今,TTC从CGL独立出来后,已在市场上完成三轮融资,在AI+招聘的领域崭露头角。

庄华的判断似乎一直都是准确的,有人说他眼光毒辣——CGL战略独特,在拓展创业公司客户上,以与投资人建立战略合作为切入口,跟随资本流向,助力被投企业扩充高管团队。多年来,这一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在外资萎缩的这些年,CGL凭借深耕民营企业赛道维持着生意的水位线。

但六度智囊CEO李盛祥(Stefan)认为,与其说是眼光犀利,倒不如说庄华是在用心感知人。

2019年,六度智囊还是一个19人的小团队,当时在杭州西湖区的办公室租金9800元/月,环境简陋,空调漏水,他们只能边上班边用盆接水。在庄华的投资到来前,李盛祥和合伙人已经抵押了房子,以此来保持公司运转的现金流。

庄华彼时正寻求在人力资源行业上下游的投资,李盛祥的公司被人推荐到面前。李盛祥想着,CGL投资在同期有更好、更光鲜的选择,自己应该获投希望渺茫。因此比起迎合投资人,他更愿意把重心放在业务上。

或许正是这份专注业务的认真,感动了庄华和投资负责人,出乎意料地,他们获得了CGL的投资。

2023年5月8日,央视新闻报道称,作为国内咨询行业龙头企业的凯盛融英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大量接受境外公司对中国敏感行业的咨询项目,包括一些与外国政府、军方、情报机关关系密切的企业。这个黑天鹅事件,给整个咨询行业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李盛祥迷茫了,不仅不清楚事情全貌,更难以预测未来监管方向。这时,庄华再一次雪中送炭,他主动在微信群中询问李盛祥是否需要帮助。庄华通过人脉了解了新闻事件原委,深夜在群内发送多条语音,为李盛祥解读详情与注意事项。李盛祥到现在还记得,庄华为了让他们安心,帮忙组局,引荐相关人脉,为他们的未来经营指明方向。

“会有一种被人放在心上的感觉。”这样的知遇之恩,改变了李盛祥和合伙人的商场命运。李盛祥从没想象过,六度智囊有一天会从19个人的小团队,发展为每年保持100%增长的一家公司。

他说,如果有机会再对庄华说一句话——

“谢谢,还是谢谢。”

离别

知情人士告诉“职场Bonus”,庄华在三月份刚刚做过体检,一切健康。

四月底,牛浬杰在微信上与庄华商讨合作事宜,两人时常有朋友圈的点赞和互动。

5月9日,在和肖玛峰的长时间通话中,庄华还被调侃“做公司竟然促成了(员工的)一段姻缘,多大的善事。”肖玛峰还记得,当时自己和庄华说“您得多干几年,70岁再退休吧。”

5月12日,庄华从日本飞回,落地上海,而后自驾前往苏州,又再次从苏州自驾回上海。

夜间,他在健身房去世。

5月13日,在庄华的行程计划上,还预留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萧东楼刚结束一个会议,就收到这个噩耗。本就忙碌了一个上午的他,感觉生理上“麻了一下”。他明明记得,不久前,这个63岁的“年轻人”还分享过自己买泡泡玛特的感受——庄华有一个习惯:会主动去体验客户们的产品。

几个小时过去,悲伤后知后觉地袭来。萧东楼打开和庄华的对话框,翻看两人所有的聊天记录。

两人的最后一个话题是:“作为这个行业的表率者,除了做传统的猎头业务之外,我们还能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庄华告诉他,CGL的人均客单量以及总体规模都在快速发展,但是这不是他唯一追求的。聊天到末尾,庄华很高兴,但表示还是要约见面聊。萧东楼也很期待,回复说“我们再约时间”。

向灯塔去

“请务必留一个时间给我,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告诉你。”当年《猎头的温度》一文发布后,庄华约见了萧东楼,并透露了自己重新创业的计划——事实上,在创办CGL之前,庄华主动约见了不少朋友。

牛浬杰记得,他和庄华见面时,对方一直在强调“创新”。他惊讶于庄华在这样一个年纪,在这样一个位置,选择离开,选择不破不立,“说白了,要不是为了创新,他完全可以在伯乐养老。”

陈功如今回想起那次见面,庄华邀请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CGL时的一句话令他难以忘怀:“我快要60岁了,无论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最后的一个作品了。”

陈功知道,这是这位前辈在向他许诺,向他展示自己一定成功的决心。可如今想来,那又何尝不是命运的一声长叹。

度过2019年~2021年的黄金时期,2022年开始,整个猎头行业业绩支柱萎缩。

专门聚焦猎头行业的赟咨询发布的2024年度行研报告显示,经历了2023到2024年,国内猎企团队平均人数减少了40%~50%。猎企老板们被迫不断缩减团队,甚至直接停止办公。

2024年,职场Bonus联合后浪研究所的调研文章《猎头起底中国招聘市场之变》显示,64%的猎头感受到成单量的缩水,成单难度也在增加。

没有人会想到,在行业正在熬过寒冬的路上,庄华会猝然离世。

陈功觉得庄华像是金庸笔下“黄药师和周伯通的合体”:自成一派、重情重义、乐观豁达、赤子之心。

如今,庄华“仰天大笑出门去”,萧东楼想:“以庄华兄的性格,他可能会觉得女儿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品”。但眼看猎头行业“起高楼”、“宴宾客”,再到如今行业遇冷,“鸟兽四散”。庄华经历了猎头行业最好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他作为赤手空拳的外来客,闯进这个新的江湖,用传统的、专业的、有格调的职业形象,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

行业迷雾未散,庄华曾是灯塔。CGL官方发布庄华的讣告后,无数的猎头与人力行业从业者发文悼念。

他们怀念一手创立异军突起的CGL的“老P”,也怀念曾经你来我往、相互切磋、热火朝天的猎头江湖,更是怀念那个繁荣的、蓬勃的时代。

即便储备与蛰伏未必终能迎来涅槃和新生,人们还是步履不停,向灯塔去。

参考资料:

[1] 庄华曾在自己的演讲中详细描述过这个梦想,演讲的主题是《间谍猎头相对论》s/8U2-ndipVPTP8cFDajq9Gw

[2] 伯乐:伯乐管理有限公司,专注高端人才猎聘与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服务涵盖高科技、金融、制造等领域。

[3] 老克勒:上海方言。“克勒”是“Color”的音译代指时尚、时髦、经典、有腔调的。老克勒特指那些具有“克勒”特质的时尚的上海人。

[4] 《大猎论道》:猎聘旗下专栏系列,聚焦于猎头行业的战略布局、战术执行及顾问成长,旨在为从业者提供方法论与实践指导。

[5] 横向组织:庄华曾和魏浩征合著《横向组织:专业服务公司的组织创新实践》。

[6] CGL的合伙人制:CGL 采用虚实混合组织架构。法律上为公司制,总部设业务中台、职能后台,在各地设分公司,为上市创造条件;实质上是合伙人制,合伙人任团队长组建顾问团队,分公司由多个合伙人团队组成,但基本业务单元及绩效任务承担者是合伙人团队。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