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停不进来,机械车位正在沦为“鸡肋”?
利用有限空间增加车位,机械车位对缓解停车难具有一定作用,北京不少小区、医院、楼宇采用这一方式拓展停车资源。然而,多位车主反映,机械车位不好用,新能源车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
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机械车位本身对车身尺寸、重量的限制,已和当前居民用车的实际情况出现矛盾,使得不少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车面临超宽停不下、超重有隐患、停后充电难的问题。
原本为解决停车难而设计的机械车位,不仅不能缓解停车压力,还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反映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普及之间的“新矛盾”,其本质上源于2015年出台发布的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下称《规范》)与汽车市场需求新趋势之间的脱节。
因为,《规范》对机械车位可停放车辆外廓尺寸及重量进行了明确分类。例如,小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4.4米、1.75米、1.45米,重量上限为1.3吨;中型车长宽高的上限为4.7米、1.8米、1.45米,重量上限为1.5吨。
现实中的机械车位,大多也是按照满足《规范》中的小型车、中型车等常见车型停放需求而设计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的增多和人们购车需求的变化,家庭用车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
例如,当前一款常见的紧凑型小轿车,车长大多超4.7米,车重超1.5吨,比《规范》里“中型车”的尺寸还大。而一款常见中大型新能源车的车宽已超1.9米,车重2.09吨,近似《规范》中的“特大型车”。
这些年,汽车市场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中一个特点是,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均出现“越造越大”的趋势。
由此,不论车身尺寸还是能承受的重量,传统机械车位已经严重滞后于现实车辆产品更新迭代,不太能“承载”当前的停车需求。
由于使用者减少,维护者也寥寥,大量机械车位进而陷入“无人用、无人管”的恶性循环。
这也是机械车位沦为“鸡肋”,特别是被新能源汽车车主吐槽的主要原因。
机械车位“有位难停”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停车难的缓解。例如,据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水郡长安小区地下车库内近1000个车位中,近900个都是机械车位。而这些机械车位有三分之二闲置。类似情况在其他小区也存在。
诚然,机械车位的拆除改造并非易事。例如,涉及规划、住建、市场监管、特种设备监管等多个部门,审批流程较为繁琐,拆除成本高,但这并非无解。
正如业内人士介绍,从技术上,制造承重更大、空间更大的机械车位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机械车位。
现实中,已有一些小区对机械车位成功进行了改造,使其得到了充分运用。据报道,某地小区地下停车库里,机械车位曾因长期没有使用导致闲置损坏,小区业委会成立后,车主们公开投票表决,自筹费用维修改造。荒废已久的机械车库由此被重新启用,缓解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这种成功的改造经验带来启示,已建成的传统机械车位,可尝试寻求解决方案开展改造,满足社会需要。
同时,对于新建停车设施,则应在源头上把关,做好规划审批,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例如,在新能源车占比高的地区,可优先考虑平面车位或更先进的新型智慧停车设备;对机械车位则应慎批慎建,确需建机械车位的,可采用承重更大、空间更充足的方案。
“鸡肋”机械车位,表面是设备与车辆尺寸问题,深层次则说明城市治理要与现实需求同步、合拍,而相关部门在规划审批停车位等公共设施时,应具备一定前瞻性,考虑到市场发展趋势。
不让机械车位沦为“鸡肋”,也是城市治理中值得重视的一环。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