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大熊猫妈妈的“母爱开关”

内容摘要大熊猫幼仔出生时体重仅为母亲的1/900,存活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大熊猫妈妈的关照。以往研究发现,大熊猫幼崽出生后,会发出含有超声波的宽带叫声来引起大熊猫妈妈的注意。然而,处于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是否对这些高频叫声有特别的敏感性,目前缺

大熊猫幼仔出生时体重仅为母亲的1/900,存活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大熊猫妈妈的关照。以往研究发现,大熊猫幼崽出生后,会发出含有超声波的宽带叫声来引起大熊猫妈妈的注意。然而,处于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是否对这些高频叫声有特别的敏感性,目前缺少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定震教授团队,收集了11只初生大熊猫幼崽的叫声,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叫声播放样本,即宽带叫声(BBC)、可听叫声(AUDC)和超声(USC),同时以白噪声(WN)作为对照,然后对9只处于哺乳期和11只非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进行了叫声回放实验,以观察它们对不同类型叫声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哺乳期大熊猫妈妈对幼崽叫声的反应显著强于非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相关研究5月17日在线发表于动物行为学专业期刊《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ur)。

“在行为反应的持续时间、频率,以及发出一种友好的叫声——‘咩咩’叫声的次数上,处于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都表现得更为积极。这说明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对幼崽叫声的反应更强烈,尤其对宽带叫声和可听声的响应更为敏锐,但对超声的反应较慢。”刘定震教授补充说,在回放实验中,处于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花在进食、修饰和休息等非响应性行为上的时间明显较非哺乳期的大熊猫妈妈少。

该研究为理解哺乳动物在母性听觉敏感性进化过程中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大熊猫幼崽的叫声与母兽的听觉敏感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演化关系,这不仅确保了幼崽的生存,也优化了母兽的能量分配。”刘定震教授说。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