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的出圈,本质上是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更多元的形式反映到消费市场上。同时,它也提醒消费领域的品牌和商家们,“消费”不再只和商品的外观、功能等客观维度有关,包括商品本身以及购买商品的整个过程和体验,都会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买单。
这种消费需求的改变,一方面来源于年轻一代消费者对精神需求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上有太多传统消费赛道,已经远远落后于年轻消费群体。因此,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传统行业被重新注入活力,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由此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创新。
组团打野
化身当代“王宝钏”
今年春天谁能想到,曾经被视作“老年人专属”的挖野菜,如今成了都市青年的新宠。打开小红书搜索“挖野菜”,满屏都是年轻人晒出的“战利品”,有人驱车两小时就为找一片野菜地,有人对着手机教程现学现挖,有人把挖来的野菜做成精致料理。还有人把挖野菜拍成vlog,配文写着“今日打野战绩”,把田间地头玩成了游戏副本。
挖野菜活动具有典型的“零消费”特征,参与者几乎不需要任何金钱投入,只需要拿上一把小剪刀、一个菜筐子、几个塑料袋,便可以向野菜地进军。埋头苦干一下午,不仅一分钱没花,还收获了一大筐“大自然的馈赠”。挖野菜高频动手的属性,就像拼乐高一样,让人能彻底抛开工作,完全沉浸下来,更重要的是,野菜还具有独特的健康属性,迎合了现代人对绿色食品的追求。
美团数据也显示,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打野(挖野菜)”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228%。有趣的是,这场“野菜狂欢”还催生了不少网络热梗,“挖野菜”成了检验感情的标准——“能约出来挖野菜的都是真朋友”,也有人自嘲是“王宝钏”,在野菜堆里寻找爱情的真谛。
城市寻宝
上演现实版“塞尔达”
在胡同的砖缝里,可能藏着一枚手工徽章;在路灯杆下,或许贴着一张写满谜语的纸条;在老墙上,说不定就画着指向下一个地标的暗号……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在城市不经意的角落里埋下“宝藏”,将藏宝线索发布在网上供人解谜寻宝,刷到的网友遵循线索在城市街巷穿梭,上演一场现实版的“先到先得”大作战。
这种结合了探险、解谜、社交的活动,被称为“城市寻宝”,英文名为“City Hunt”。“宝物”的种类丰富多样,从手工制品、文创产品,到书籍、零食,甚至是现金红包,线索的设置也极具创意,涵盖了文字谜题、图片暗示、地理位置信息等,想要快速找到藏品,需要参与者具备观察力以及对城市的了解。
城市寻宝的玩法在国外历史更为久远。早在2000年,随着GPS技术的民用化普及,一个名为Geocaching的网站便已面向全球寻宝爱好者开放,今年恰好迎来其成立25周年纪念。根据该网站数据显示,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万爱好者投身其中。在这个平台上,爱好者们可以分享藏宝地点、交流寻宝经验,其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城市寻宝已然成为一场全球性的趣味探索热潮。
沉浸剧场
是剧中人也是局中人
在传统剧场之中,灯光渐次暗下,大幕缓缓拉开,观众们安静地端坐于座位之上,静静观赏舞台上演员演绎的戏剧故事。在这种约定俗成的观演关系里,演员负责表演,观众负责观看,彼此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之墙。然而如今,这道墙正逐步被打破,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沉浸式戏剧正蓬勃兴起。
在沉浸式戏剧的世界里,观众永远无从知晓下一秒会与哪个角色不期而遇,也无法预判自己的选择将怎样影响故事的发展脉络。这种充满未知与惊喜的表演形式,正成为年轻人体验式消费的新宠,同时也在悄然重塑演艺产业的商业模式。
在体验经济时代,年轻人愈发追求“在场感”“参与感”。沉浸式戏剧精准捕捉到了这一消费趋势,成功将传统的单向观演关系转化为多向互动体验,为年轻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戏剧感受。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沉浸式戏剧开创了全新的盈利模式。传统戏剧主要依靠门票销售获取收入,而沉浸式戏剧却开拓出“体验+”的商业想象空间。有的沉浸式剧场与餐饮品牌合作,观众能够在观剧过程中享用定制餐点;有的剧场则推出“戏剧+住宿”套餐,让观众得以在故事发生的场景中留宿体验;在文旅领域,沉浸式戏剧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地方打造出戏剧主题街区,在这里,互动体验活动和戏剧元素无处不在,真正实现了文旅与戏剧的有机结合。
学术酒店
知识的另一种体验
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的今天,年轻人正在用显微镜般的洞察力重新解构“性价比”的定义。当一部分人还在为五星级酒店的泳池和下午茶支付溢价时,另一群年轻人已经悄然“住进”大学校园,用相当于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体验到了教授客房。这种被称为“学术酒店”的新兴消费模式,正在用知识分子的“体面”和实惠的价格解锁别样的居住体验。
在住宿的诸多选择中,学术酒店属于相对小众的那一类。它们往往坐落于大学校园或周边,装修风格虽常被调侃为“老干部风”,却有着一种质朴而沉稳的韵味。不同于五星级酒店追求的极致奢华与时尚潮流,学术酒店更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床铺舒适、卫浴设施完备,基本的住宿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该有的一样不少。然而,其价格却远低于市场上同类型酒店。对于预算有限却又渴望优质住宿体验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真正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远不止价格标签,还有那份沉浸式学术体验和一系列独特的附加价值。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交流中心,住客拥有专属的24小时阅读空间;身处清华大学核心区域的甲所宾馆,四周弥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每一步都似乎在与历史对话;而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则赋予住户“食堂自由”……这些看似平常的校园生活片段,组合成了一种难以复制的“知识通行证”——让社会人得以短暂地撕掉职场标签,重新体验那个充满可能性的学生时代。
这种消费理念的延伸,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当夜幕降临,一群年轻人聚集在学术酒吧里,在微醺状态下探讨商业创业或是艺术创作,在轻松氛围里触碰知识边界,这种去等级化的知识传播,正在打破传统学术交流的壁垒。
文物修复
用指尖感受历史的温度
当代年轻人正以全新的方式拥抱传统文化。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可谓这一现象的重要注脚。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4的纪录片,不仅让“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走进大众视野,更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修复热”。
深挖年轻人对文物修复体验热衷的根源,有着极为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下,新生代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正在从“知道什么”转向“感受什么”,而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文化共鸣,远胜于单纯的知识获取。
另一方面,文物修复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也巧妙地迎来了商业化的全新变革。科技的发展为文物修复体验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通过数字化手段,文物修复的流程可以被清晰地记录和展示,一些难以接触到的珍贵文物也能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在体验者面前,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文物修复中来。同时,商业化运作使得文物修复体验从过去的小众、专业领域,逐渐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文物保护修复体验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理念碰撞出的火花,正在成为文化市场中新的增长点。这种“体验经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既满足了当代消费者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渴求,又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随着AR/VR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文物修复体验有望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生态,在实现文化价值转化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DIY手工
从“剁手”到“动手”
在体验经济席卷消费市场的当下,一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商品购买,而是渴望通过消费获得情感共鸣与创造参与感。这股风潮在二次元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资深的“老二次元们”解锁了DIY手工这个新的爱好。这种从“购买体验”到“创造体验”的升级,正在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连接同好的重要方式。
随着二次元DIY手工热度飙升,整个产业链条迅速被激活。原材料供应商成为首批受益者,为了满足爱好者对各类材料的需求,纷纷推出丰富多样的原材料套装。这些套装不仅包含基础的黏土、布料、颜料等,还贴心搭配了详细的教程。同时,为降低爱好者的创作门槛,商家还推出了预制组件,比如已经切割好形状的流麻边框、印好图案的拼豆模板等,大大节省了制作时间。
线下市场同样热闹非凡,手作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扎根,除了提供制作材料,还会提供完整的咨询和协助的服务。
依托圈层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完善的线上交易生态,越来越多的手工爱好者正将兴趣转化为事业。然而,手工定制行业特有的“小而美”属性,既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收藏价值,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发展瓶颈——个性化定制导致产能受限,精细工艺推高时间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手工艺人需要经历漫长的流量积累期,即便成功打开市场后,如何维持稳定的客源仍是持续经营的难题。
在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二次元DIY手工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新风口。它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创意、抒发情感的舞台,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据惊蛰研究所、21财经、南财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