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大模型爆红网络,到宇树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普及,近年来,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AI眼镜作为这一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眼下,诸多科技品牌已纷纷入局,“百镜大战”一触即发。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AI眼镜的爆发元年。然而,纵观市场,虽然AI眼镜发展已有数年,但仍尚未真正迎来实质性普及。
A
市场潜力巨大
AI眼镜作为下一代智能可穿戴设备,结合计算机视觉、AI交互、增强现实(AR)等技术,正成为消费级电子产品的热门赛道。
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2月,AI眼镜在中国线上主流电商的销量达2.3万副,同比增长了80.4%。AI眼镜是智能眼镜中具备AI功能的细分产品,可以通过本地部署或云端调用AI大模型,在智能眼镜市场中的销量占比从2024年的26.1%提升至2025年1~2月的38.7%,预计2025年全年有望超过60%。
AI眼镜的“破圈”,直接拉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并给产业链带来了更多机会。
2025年已被业内视为AI眼镜的爆发“元年”。据维深信息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将增至550万台,同比增长135%。另据IDC预计,2030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5340亿元。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消费行业首席分析师姜文镪分析:“预计2025年,AI眼镜市场规模将延续翻倍以上增长。从长期看,AI眼镜潜在增长空间有望达10亿台左右。”
另据Statista数据统计公司观点,展望未来,随着产品形态的丰富、成本的持续下探、光学显示方案的迭代升级、AI端侧算力的提升,AI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个出货量过亿的消费电子终端,长期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在此背景下,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加仓AI眼镜产业链相关标的。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眼镜相关企业的融资事件超过14起。2022年以来,AI眼镜领域的融资活动显著增加。
B
巨头纷纷入局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AI眼镜迅速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面对这一高景气赛道,不少品牌纷纷发力,密集发布智能眼镜相关产品。Rokid、Snap、百度、雷鸟创新、XREAL等品牌不断推陈出新,为消费者带来了功能多样、设计新颖的AI眼镜产品。与此同时,三星、OPPO、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AI眼镜项目,试图抢占这一新兴市场的先机。
根据Wellsenn XR预测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技术有望发展到成熟阶段,2030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有望增长至8000万副。
AI眼镜产业链主要由上游零部件供应、中游整机设备制造和下游应用等环节组成。上游零部件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存储、显示模组、光学模组、结构件、镜片等。中游为整机制造,包括品牌厂商和代工厂商。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商业场景和个人场景。
目前A股市场中涉及AI眼镜业务的个股接近30只。
业绩数据方面,根据目前披露的年报、业绩快报、预告净利润下限(无下限则取公告数值)计算,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含扭亏为盈)的AI眼镜概念股有15只。3只个股净利润扭亏为盈,分别是江波龙、佰维存储、弘信电子。
二级市场表现方面,据数据宝统计,截至4月28日收盘,上述15只业绩报喜的AI眼镜概念股中,今年以来仅有5只个股上涨,分别是弘信电子、明月镜片、宇瞳光学、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C
功能各有千秋
记者了解到,AI眼镜的控制系统、电池、音响等设备都在眼镜腿上,多数产品的功能需要与手机连接才能实现。有的产品不需要手机辅助,而是配置一个类似手机大小的设备协同使用。记者发现,市场上绝大多数的AI眼镜都支持配近视、远视镜片,有的AI眼镜还可将具备功能操作的眼镜腿拆下来,安装到不同的镜框上。
AI眼镜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多数商品的价格在1000~2000元区间。消费者王先生购置了一款价格为799元的某品牌AI智能眼镜,他对记者说,这款语音智能眼镜作为入门款,能够支持日常接打电话、听音乐、听播客以及刷视频时听声音等基本功能,对智能穿戴产品要求不高的他觉得够用且实用,就像一个轻便的蓝牙耳机替代品,外观上也不显眼。
记者注意到,一款售价3000多元的AI眼镜的功能就很“强大”。除了支持接打电话、听音乐音频等功能外,还可以实时翻译,在镜片上显示演讲稿;能够实现沉浸式看影片、刷短视频;可以扫码付款;实时查询看到的花花草草、小猫小狗的品种;甚至在尬聊时可以迅速提供新的聊天话题。
消费者选择电子产品时,除功能外,待机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值。记者在一家网店看到,一款售价1299元的华为4代智能眼镜,其说明书中介绍该设备满电状态聆听时间可达11个小时,满电状态通话时长可达9个小时,充电10分钟可以聆听3个小时,50分钟充满电。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评价显示:“待机时间还可以”“这个待机时间算长了。功能越多待机时间越短,有的产品只能坚持四五个小时”。
除娱乐及常规实用功能外,目前已有企业在开发帮助视障人士和其他特殊人群的AI眼镜。此类眼镜可以通过大模型进行图像识别,并通过语音传递信息,为视障用户提供便利。
D
价格内卷升级
随着众多厂商的蜂拥而入,AI眼镜市场硬件同质化问题愈发凸显。目前,AI眼镜逐渐细分出了AI音频眼镜、AI拍摄眼镜、AI+AR眼镜三大类。不过,在功能方面,各品牌产品逐渐趋同,无论是针对观影、游戏场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还是服务于商务办公的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生成,抑或是满足文旅出行的AR导航、景点介绍,不同品牌的AI眼镜都有类似的功能配置。在硬件设计上,受限于当前技术水平,多数产品在外观形态、传感器配置等方面差异不大。这使得价格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师霍虹屹认为,技术普惠确实加剧了行业“准入门槛下降”的趋势,AI眼镜从“少数派创新”走向“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千镜一面”。但真正的竞争,已从“能不能做出来”,转向“做出来是否好用”。
外观功能类似,能吸引消费者的只能是价格。从已上市产品来看,AI眼镜价格整体跨度较大,从1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功能越复杂,价格越高,如“音频+拍照+AR+AI”功能齐全的眼镜,价格普遍较高;而仅具备基础AI音频功能的眼镜,价格相对亲民。不过,即使在同一功能路线下,不同品牌间也存在显著价格差,部分厂商希望“以价换量”。
按照洛图科技公布的数据,2024年AI音频眼镜的价格集中在1500~1999元,而今年1~2月下降到1000~1499元;2024年国内AI拍摄眼镜价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今年1~2月下降到1500元到1999元;AI+AR眼镜2024年价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今年1~2月2500~2999元和3000元以上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
对此,霍虹屹表示,“以价换量”的背后,其实是“以量养算,以算筑城”。从短期看,AI眼镜尚处于“早期教育市场”阶段,普及率远低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在这一阶段,“先装机再教育用户”成为行业共识。低价策略有助于快速降低消费者决策门槛,占领心智入口,同时也为厂商获取用户行为数据、验证产品迭代路径提供支撑。但更深层的考量,是对“AI硬件生态入口”的战略卡位。AI眼镜不同于传统可穿戴设备,它具有潜在的“视觉操作系统”意义,谁掌握了终端用户、谁掌握了使用频率高的场景,未来就可能主导“下一代人机交互范式”。所以今天的价格战,是为了明天的生态战,是在为“算力平台+内容生态+场景绑定”构建护城河。
E
瓶颈有待突破
虽然市场热度持续走高,但AI眼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多位受访者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AI眼镜产业链部分环节亟待加强自主可控能力,尤其是在光机模组零部件方面,国内具备量产能力的供应商相对较少,导致多个产品交付受阻。同时,技术难题、光波导技术的成本和良率问题、端侧算力不足、续航、散热以及重量普遍较重等问题,都在影响着用户体验。这些问题导致消费者对AR眼镜产品的接受度有待提升。
此外,AI眼镜都以搭载大模型为卖点,AI应用场景相对匮乏,也使得AI眼镜的市场体量在智能硬件中的整体占比较小。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AI眼镜短期出货量仍然较低。随着竞争加剧,行业也难免出现“价格内卷”“同质化”等问题。另外,操作系统和标准的统一对AI眼镜生态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急迫需要融入平台以扩大“朋友圈”。
对此,行业各方也在着力破局。目前,中国信通院已发布AI眼镜评价指标并启动专项测试,旨在规范市场并推动行业洗牌。产业链相关企业则通过多种形式不断进行联合创新与生态延展。
北京钉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少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行业仍需跨越多重障碍,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市场成熟,轻量化AR眼镜的市场规模有望率先实现爆发式增长。
浙商证券发布研报称,目前,AI眼镜相关技术如光学显示技术、AI大模型等正逐步突破,将有效解决AI眼镜在交互、续航、轻量化等方面的痛点。大模型开源也有望加速端侧AI应用的普及,AI眼镜作为重要端侧应用之一,后续相关产品有望加速落地。
本报综合证券时报、证券日报、中国经营网、中国消费者报等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