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中山纪念堂人声鼎沸,大家都慕名来观看《千手千眼》的广州站演出。这场70多分钟的西域风情音画剧,观众们的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不断。演员谢幕时,观众甚至都站起来为他们拍手致谢。只是,观众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舞蹈演员大多都是听障人士,他们很难听到喝彩。不过,演员说:“我们听不清掌声,但看见,同样心潮澎湃。”
用意志力和感染力
把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给观众
“太好看了,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这支舞蹈,但现场看感觉真的不一样,”30岁的阿真说,“我知道这不是当年那批演员,但演得更好,情节更完整。”
阿真说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的,正是2005年春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带来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当年有多火爆,看过的观众必然印象深刻。同为残艺出品的《千手千眼》算是《千手观音》的前传,完整讲述了敦煌壁画中“妙善救父”的故事,而全剧的最后一章就是《千手观音》。
2023年6月,《千手千眼》就在敦煌驻演,差不多每天都要演一场。再加上后来的全国巡演,《千手千眼》这出剧已经演了上百场。今年4月,《千手千眼》的巡演来到了广东,先后在江门、惠州进行了演出,本周三如期到广州。
尽管演了上百场,剧情和舞姿都已经烂熟于胸,但剧组还是提前一天在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进行了联排。除了没有穿演出服,其他所有步骤都是按照正式演出的标准进行。
为什么要联排?团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不同大小的场地和灯光配置会有所不同,团队的每个人都要重新确定每一幕的位置。“中山纪念堂的舞台长度只有14米,属于有点小的,演员们就不能站得太分散。”
在联排的间隙,姑娘们也会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用手语聊天,虽然不是说话,但聊到开心处,大家还是会一起大笑起来,自信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姑娘脸上。
有姑娘表示,虽然自己听不到,但同样感恩生命,她们都希望用意志力和感染力传达人性中的真善美。此次《千手千眼》的大湾区巡演,饰演主角妙善的是李金铭。李金铭非常用心地排练,用自己的方式在诠释角色,她说:“就像剧里妙善所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胸怀感恩,去爱自己和每一个人。”
听不清的音节
跃动在听障姑娘们的脚尖上
残艺的舞蹈演员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即便佩戴助听器,能听到的音量也很有限。“每个人的听损都不大一样,有人是听不到高频,有人是听不到中低频,就算音响的音乐声很大,姑娘们听到的旋律也不同。”工作人员说。
都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但对残艺的姑娘们来说,音乐反而是最大障碍。艺术团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利用地板的震动让姑娘们感受节拍、通过手语老师的指挥来确认音乐节奏的缓急。在剧中扮演孔雀灵的魏菁阳说:“音乐肯定很好听,但我们只能通过触摸去感知音乐,纵使听不见音乐,但音乐也在我们心中,按照心里的节奏舞蹈,我们也能陶醉其中。”
无论排练或演出,手语老师杨向天都会全程指挥。姑娘们表示,有杨老师在旁边,跳舞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事实上,合舞的确是难题,语言指令很难让大家立即配合到位。杨老师说:“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窍门可言,反复排练是克服错误的唯一方法。”
杨老师也是舞蹈专业出身,但直到加入残艺才开始学手语。懂舞蹈,会手语,因此杨老师表示自己就是姑娘们的耳朵,她必须准确无误地把每个音乐信息通过手语传递给台上的姑娘们。
作为一部大型音画剧,《千手千眼》的配乐也非常丰富,有独乐有合奏有吟唱,这些配乐老师都是视障人士。当剧情推进到妙善为父亲和乡邻舍弃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后,朱黎老师(视障)空灵悠扬的歌声响起,现场观众无不被妙善的无私所感染。
“我就像个‘游吟诗人’,用音乐去串联起这个故事,我很感激大家能喜欢,”朱黎坦言,她没想过《千手千眼》如此受欢迎,“我们这么大一个团队能走下来真的很不容易,但既然是一个机遇,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想努力做好。”
■策划: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敌 ■图片: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观显锋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