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脖子哥在刷微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电车灭火方式。
面对一辆起火的新能源车,几个消防员先拿出两三管高压水枪对着一顿输出,结果有烟无伤。。。除了火势减小以外,车底的火苗仍旧不停爆燃。
于是,消防队就把藏压箱底的骚东西给掏出来了,就是这个防洪的挡水板。
他们用挡水板把车围起来,再固定一个高压水枪,库库往里头注水,等到水位没过整个电池包,就把它关掉,相当于从淋浴改成泡澡,复燃的问题就被解决了。
相比过去拿水枪冲一个小时,这个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灭火。
要说这么干为什么比直接冲有效果,那就先得知道电池起火后是怎么灭的。
首先,电池起火不像一般的易燃物着火,光靠隔绝空气是不行滴。原因在于,锂离子的正极材料,比如 LiCoO? ,在热失控的时候会分解出氧气,烧的时候直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完全不需要和外界空气接触,所以你看似扑灭了明火,电池里面其实还在反应,很可能过一会儿就又窜出新的火苗了。
一般电车起火被扑灭后,都要静置 24 小时,不出现复燃了,才算彻底结束。
你不想等电池包完全烧完,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水降温,因为电池热失控的时候,里面的温度可能高达 1000℃,但当你把温度降到 160℃ ,正极材料就不会分解了。
但问题在于,过去咱们用高压水枪去冲刷电池,根本冲不到里面的电芯,只能在电池包外面隔靴搔痒,而且散热也不均匀,这个降温的过程就很难。
而直接浸没的话,就像泡了个冷水澡,直接给你水冷了。
最早在 2019 年,荷兰的宝马 i8 起火事件就用过类似的思路。它是用一个吊车,直接把车给扔进 10 吨水的水箱,但这玩意儿成本太高,等找到合适的水箱和吊车,电池可能都烧完了。
所以后来在 2022 年,美国人就直接用拖拉机原地挖一个坑,往里面不停灌水,再把车拖进水坑里扑灭。
而挡水板这招,是去年 6 月份湖北消防演习的时候就用上了,被称为 “ 围堰浸没 ” 。
虽然效果很好,但这么做还是需要长时间扑灭明火的过程,要是周围有几个车,或者在地下车库,就比较麻烦了。
要说最快,对环境最安全的措施,还得是下面这个 “ 微胶囊灭火毯 ” 。
当火势减小后,你就可以先盖上这个防火毯,避免烧到别的车,然后燃烧后的有毒的黑烟也可以先裹在里面,防止像之前地库自燃导致居民楼集体中毒的问题。
反正这个毯子的耐热性很强,长期耐温达到 500℃ ,短期也能到 1000℃ ,在毯子里面烧起来,也烧不烂它。
但电池灭火的原理不是冷却吗?那再盖个毯子不会更热?
其实吧,这个防火毯里面还藏了全氟己酮纳米胶囊。当温度到达 140-180℃ ,这些胶囊就会破裂,全氟己酮就被释放出来了,因为它的沸点只有 49℃,蒸发热只有水的 1/25,所以汽化很快, 3 秒内就可以从 1000℃ 降到 300℃ 以下。
全氟己酮分解后,还能产生活性中间体十氟丁烷和六氟丙烯,抑制电池化学反应,相当于打断燃烧的施法,就更不容易燃起来了。
它唯一的问题是比较贵,每 kg 的成本在 500-800 元,基本是普通灭火器的 10 倍,除非非常紧急,不然还是用用普通的 “ 围堰浸没 ” 就行了。
总之呢,电池起火这事儿不能全靠消防队想办法去解决,源头还得减少电车燃烧的概率。更别说对于电车起火后应该怎么操作,很多人心里都是懵的,估计还有很多兄弟不知道怎么下电,也不知道灭火器其实没法给电车灭火吧。。。
汽车厂商与其天天给咱们洗脑 “ 0自燃 ” ,遇事就说不是电池的问题,不如多告诉咱们如何规避这些事故,怎么更好的事后处理。
到头来还得国家队亲自动手,最近,工信部公布了电池新国标 GB 38031—2025 ,专门新增了 “ 不起火、不爆炸,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 的要求,以后对电池要求越来越高是必然的,起火的事故肯定会少起来。
至于具体国标会有哪些改动,又有哪些影响,之后脖子哥再专门给大伙儿分析分析。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