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良在装调9.4T超导磁体。
■本报记者 张双虎
研制成功32.35T(特斯拉)极高磁场超导磁体,中心磁场超过地球磁场64万倍;制备出9.4T、800毫米口径人体全身成像磁共振磁体系统,一举成为亚洲第一;进军0.7T、1.5T、3T、7T等不同磁场强度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领域,满足我国科研、医疗、国防等关键领域液氦供应需求……
因突破无液氦超导磁体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出多种适应苛刻环境的无液氦特种强电磁装备,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无液氦高场强磁装备研究团队荣获“2024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称号。
这个“磁力”超强、战力“爆表”的团队,正以“不畏挑战”“先干再说”的攻坚精神,冲向超导磁体科学领域的一座座高峰。
一路冲向新世界纪录
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启动立项,电工所作为主要参建单位,无液氦高场强磁装备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工所研究员王秋良的带领下,承接了研建磁场强度高达26T的超导磁体任务,以破解大科学装置的“强磁场”难题。
那时,王秋良团队已在强电磁工程与技术领域探索多年,储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也闯过了该技术的前期工艺摸索期。但建造26T超导磁体,技术难度仍然极大。此后几年,该团队艰苦摸索,持续进行工艺探索,直到实现24T超导磁体,建造26T超导磁体的技术路线才逐渐清晰。
习惯自我“加码”的王秋良给团队制定了27T的目标。“达到26T就满足立项要求,但我们自己的目标要高一点。”王秋良告诉《中国科学报》。
当时,世界最强磁场纪录是日本的27.6T。团队计划对原方案进行改造升级,“冲击”27T。
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宣布打破日本纪录,成功研制出磁感应强度为32T的超导磁体。
在刷新世界最强磁场纪录的“较量”中,王秋良团队选择再度“加码”,冲击32T。
虽然研制目标一路“走高”,但王秋良依然信心十足。“我们‘冲’30T级别的能力还是具备的。”他回忆说。
强磁磁体装配完成后,就是最让人兴奋和紧张的测试环节。测试过程中,随着磁场强度一点点提高,磁体各方面参数逼近极限,出现问题的概率不断飙升。
“当时已经实现了30T的目标,要不要往上‘冲’?能不能冲击成功?那时候我们心里是完全没底的。”团队成员、电工所研究员刘建华说,当时大家最担心的是磁体像日本磁体那样被烧毁。
据悉,因热管理和机械应力问题,美国、日本的超导磁体都在冲击峰值后掉了下来。日本的磁体更因“失超”(失去超导能力,温度快速升高)导致线圈烧毁无法工作。团队成员拿不定主意,来征求王秋良的意见。王秋良态度依然很坚定:冲!
磁体有3个重要参数——磁场强度、稳定性和均匀性。最终,王秋良团队研制的极高场超导磁体,在这三方面都实现了性能突破,创造了32.35T全超导磁体的新世界纪录,磁体没有失超并安全退磁。
“我们建造的两套极高场全超导用户磁体系统,目前已在怀柔综合极端条件大科学装置中稳定运行超过两年。”刘建华补充说。
无人相信,他们选择“干了再说”
2010年,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拟作为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项目立项。
立项论证时,很多专家认为用超导磁体研制这么高场强的人体全身成像系统“难度极高、极具挑战性”,甚至有人提出质疑。
“也难怪有专家质疑。”团队成员、电工所研究员程军胜说,“当时国内技术还停留在开发1.5T成像磁体阶段,临床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也以1.5T为主。9T以上系统全球只有英国特斯拉一家公司能做出来,我们忽然站出来说要干到9.4T,当然没人相信。”
在一片质疑声中,王秋良决定“干了再说”。
研制过程中,团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工艺研究到系统改造,新问题、新状况层出不穷。例如,13万匝超导线的绕制,每一匝超导线由上百根头发丝般粗细的超导芯丝构成;长3米、直径2米、重数吨,多个大尺寸、高精度超导密绕线圈设计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的突破;50吨重磁体的精准装调……任何一处小小的误差都会影响这个巨大磁体的精度。
无论是零下10℃的严寒,还是45℃的酷暑,每个人都坚守在试验场。
然而,在磁体测试环节,始料未及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一台性能稳定的制冷机突然毫无征兆地“罢工”了。
“之前从未碰到这么高强度和大空间范围的杂散场,连厂商都不知道这种工况下制冷设备会无法工作。”团队成员、电工所副研究员王晖说,“制冷过程中,压缩机依靠活塞运动工作,但在强磁场条件下,活塞功能失效了。”
历经多年攻关,2019年底,团队终于研制出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使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掌握此项关键技术的国家。该磁体配套形成的高场人体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够实现多核成像,获得更高信噪比、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且成像速度更快。
“9.4T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实现人体内含量较低的钠、磷、碳、氧等原子核成像,可用于人体代谢、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前沿研究,既能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早期诊断中发挥作用,也能在药物研制、评估,材料加工,芯片制造等领域广泛应用。”王秋良说。
“强磁”团队的凝聚力“密码”
目前,该团队有40多位核心成员,加上外围协作和流动科研人员,团队成员总数超过100人。强磁装备的研究具有学科交叉多、基础研究强、工程应用要求高等典型特征,团队成员由拥有超导、电磁场、低温、机械、测控等多学科背景的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构成。
队伍庞大、构成复杂,但团队的凝聚力和研究的磁场一样强。他们已经习惯了“常伏下身子做事、偶尔跳起来看看”的工作状态。“伏下身子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实、做细。”王秋良说,“偶尔跳起来看看,要看大环境和方向……”
多年前,王秋良敏锐意识到我国氦资源稀缺,但很多领域又离不开液氦,因此果断率领团队向无液氦强磁装备方向挺进。
近年来,多次发生的国际液氦价格飙升和断供危机,让传统液氦浸泡强磁系统成为我国科研、医疗、国防等领域的短板。所幸,团队在该领域已埋头攻关多年,并研制出多种具有领先水平的无液氦强磁装备。目前,团队研发的无液氦低温超导产品已落地应用,其中0.7T、1.5T医用无液氦设备已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基本满足我国医疗领域的需求。
不畏挑战、持之以恒的攻关精神和“干了再说”的做事风格,让该团队有着超强的凝聚力。从稳态强磁场到适应苛刻应用环境的无液氦强磁系统;从学科前沿、大科学工程的强磁装置,到低成本、更精准的医疗检测成像设备;从核聚变、磁浮交通、新材料到尖端行业,他们一路走来,牢牢占据全球超导强磁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