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雨水渐增,正是调肝健脾、舒畅情志、行气化湿的养生佳时。
提起中医养生,自然绕不开中国医家鼻祖——扁鹊,他开创了望闻问切、辨病论治医学体系,让鲁公扈、赵齐婴互换心脏,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也流传很广。作为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由于医书失传,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2012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中的900多枚医学竹简,让扁鹊的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
失传2000年的“扁鹊绝学”
2012年7月,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了900多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和一尊制作精良的“经穴髹漆人像”。此次出土的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医学体系。
原图提供:视觉中国这些医家传承之书,或来自战国名医扁鹊及其弟子。内容涉及经络、脏腑、针灸、汤药等医学知识领域,更是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开创了望闻问切、辨病论治之先河,是同历史时期最大篇幅的中医理论与实践著作,其诊断手法、结论以及相对应的治法、方药在后世仍广为流传。
2000多年前的医书今天还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其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这反映了当时方剂使用的实际情况,为考证经典名方的来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让“黑黢黢”的医学名作重见天日
这900多枚医简刚出土的时候已经炭化,只能大致看出这些黑黢黢的东西是竹制品。再加上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层层叠压、残损糟朽,残缺散乱的现象非常严重,更别说要看清上面写的是什么了。
简牍出土时。图片来源: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文保工作人员首先将其整体提取运回实验室,采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对竹简的摆放位置、叠压次序等进行科学记录。之后就是对竹简进行脱色处理。饱水简牍出土后,表面颜色发黑,字迹难以辨识,修复人员采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技术,让文字可通过肉眼清晰识读。
左:脱水后;右:脱色后。图片来源: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除了脱色,还要使用表面活性剂和生物碱对竹简进行溶胀复形,让竹简的外形尺寸基本达到干缩前的水平,竹简上的文字笔画也得以舒展。最后通过脱水定型,竹简的字迹清晰可见,在温湿波动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就这样,历时十多年修复、还原、研究,研究人员终于释读出约2万字,也证实了数支简上“敝昔曰”的“敝昔”就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
清明已至,气清景明。扁鹊医书跨越悠悠千年,这一座养生宝藏,指引我们借古鉴今,于此时节汲取古人养生精华,悉心调养身心,稳稳拥抱健康生活。
来源:科技日报
设计:杨凯
记者:李梦一
资料: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学术支持: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编辑:宋慈
审核:朱丽
0 条